他,58岁,个头高大,皮肤黝黑,两鬓斑白,布满了皱纹和疲惫的国字脸上写满了憨直与和善,笑容明净而淳朴,眼睛里满是温暖与慈祥。
他,扎根基层人民法庭,从事审判工作26年,守着清贫,秉公办案,任劳任怨,办结各类案件2000余件,调撤率达到85%以上,至今无一发回重审、无一改判、无一超审限、无一引发上访缠诉,创造了“零错案”、“零上访”的传奇。
那一刻,我们几乎难以置信,这就是建国后着名的“西沙海战”的功臣、英雄!他,就是河南省邓州市人民法院彭桥法庭法官郝保全。
案结事了 群众满意至上
百姓利益无小事,群众利益大如天。在他的审判生涯中,没有惊天之举,也没有豪言壮语,有的只是将一腔热血洒在所承办的案件上。作为一名从事民事审判工作的法官,老郝接触的是千户万民,面对的多是家长里短、甚至是鸡毛蒜皮的纠纷。但他耐心地倾听,深入细致地做当事人思想工作,“动之以情,晓之以理”地解开当事人的“心结”。
瞬间的力量,来自长久的积淀。长久以来,老郝凭着对法律无限的忠诚,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,再棘手的案件在他那里都是迎刃而解。70多岁的王老太太,两个儿子、四个女儿都已成家。自从老太太中风后,生活便不能自理,一直由入赘的小儿子接到家里照顾,后因小儿子外出打工,哥哥姐姐们依旧不登门看望,也不给赡养费。时间一长,亲家李某心里不是滋味:本想招个女婿给自己养老的,现在可好,反倒养起了女婿的老娘。李某便把王老太太送到彭桥法庭,让其状告儿女们不赡养。老郝看到案件情况特殊,便根据老太太的口头诉求,当即联系立案庭立案,并迅速通知王老太太的子女到庭开展调解工作,老郝的思想工作从上午一直做到下午两点多,但由于老太太的大儿子和大女儿认为老人在处理家产上存在不公,致使调解工作毫无进展。老郝又调动各种社会关系做两人的思想工作,并多次到大儿子和大女儿的家里,从情、理、法三方面入手,耐心劝导,最后用真情和真诚打动了他们:几个子女同意每月各支付200元生活费,由小女儿把老太太接回家照顾。王老太高兴万分,见人就说“老郝人好”。
俗话说:“清官难断家务事”。每每面临这些家常里短的事情时,不少好心人在担心:“管这闲事,够他呛!” 然而,他对此总是报之一笑——“纠纷的事,是不好管,可总得干啊,更重要的是要干好、管好”。
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!正是在这种不信邪、不怕邪的思想支配下,他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竭力维护老百姓的利益上,放在主持正义和公道上,身体力行阐释着“司法为民”的真谛!
公道办案 法律权威至上
“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,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。”作为一名长期处在基层的法官,老郝时时以“公生明,廉生威”自勉,始终坚守职业道德,秉公办案,创造了“案件质量零差错、办结案件零上访、上诉案件零发还”的奇迹。
在审理案件时,难免受到各种关系网的压力,但老郝常说:“做人要有正义感,特别是作为一名法官,要让天秤在自己手上不倾斜。” 2007年5月,老郝在审理一起彭桥镇人蔡某诉高集乡某村委民间借贷一案时,该村村委知道老郝是本地人,便挖空心思托关系、找熟人、找乡领导说情,想让老郝拖住不办。面对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地方保护主义的禁区,老郝始终守着法律底线,秉公办案。见“软招”不起效,该村村主任又耍起了“硬招”:“这钱又不是我欠的,村里欠的债多了,这事你们就别管了,即便你们管了我们也还不起,告就让他告吧,传票你们就发吧,反正我不去”。老郝心里明白该村债台高筑,但还是耐心的做着村主任的工作,电话里劝说道“作为法院的法官,当事人合理诉求我们是要受理和保护的,不管你们村现在能不能还起,欠债还钱这个理还是要先说清的”。迫于法律的威严和老郝的正义执着,双方最终达成还款协议。当蔡某拿到追回的部分欠款和还款协议,双手颤抖地拉住了老郝:“我做梦也想不到,我一个外乡人能要回欠款,打赢郝法官老家的这场官司,您让我感到法律的公正,谢谢,谢谢……”
有人凭借权势享受生活,有人凭借钱财挥霍人生,但老郝却凭着良心,为司法事业奉献热情,诠释着公平公正,维护着法律的权威和尊严。正如他常说的“百姓的期望值不高,我不能让他们失望啊!”
任劳任怨 工作职责至上
采访中,谈到同舰牺牲的战友,老郝眼中噙满了泪水,“能活着回来,分配到法院工作,我很知足、很幸运”。是的,我们能感受到他的淡然、满足的心态。作为着名的“西沙海战”的幸存者、立过三等功的老郝,住在高集乡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里。与周围洁白明亮的小洋楼相比,老郝家的三间老瓦房显得格外斑驳破旧,屋内没有一件能引起人注意的摆设。他随军多年的爱人没能落实政策安排工作,就在老家种了20多亩地,儿女们也随之在农村生活。如今,已是海军总部少将军衔的战友,联系他希望能在落实随军政策和安排儿女工作上给予帮助,但他笑着说:“我现在一个月将近2000元工资,已经很知足了,她和儿女们在农村已经住惯了,就不给组织上找麻烦了”。
自从转业到法院以来,老郝先后在文渠等四个法庭工作过,他从未请过事假,年年出满勤,任劳任怨,几十年如一日,一心扑在案件上,从未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。他每天需要骑自行车近二十里地往返于法庭和家之间,如遇到下雨天就徒步上班,风雨无阻。“2006年老郝爱人中风后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,他白天工作晚上回去还要照顾妻子,但是从未出现过迟到或早退现象。”提及这些,彭桥法庭的王彦华庭长满脸都是敬佩和赞许。2005年底,该院机构调整,到法庭检查工作的院领导关切地询问到:“老郝,怎么不考虑调回离家近点的彭桥法庭工作啊?”老郝笑道:“组织上没有让我到彭桥上班,我就在这好好干”。
平日里,早来晚走、加班加点已经成为老郝的一种工作习惯。每逢院机关开会,老郝早上五点多就先从老家骑自行车赶到镇上,再从50里外的镇上搭班车来到院机关,准时坐在会场。在工作中,为了确保案件质量,他从不懈怠任何一个案件、不放过任何一个疑问、不疏漏任何一个细节。对不清楚的事实,认真做好调查;对不理解的法律条文,仔细查找答案;对不明白的问题,虚心学习请教,刻苦钻研相关业务。如今,面临退休的老郝仍然坚持每天学习,同志们笑他自找苦吃,他总是笑笑却从没有放弃 。
“一个即将退休的法官能做到这个地步,实在不容易!郝保全同志扎根基层,兢兢业业、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着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。”李亚钦院长动情地说。
“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,组织上和领导们给予的关怀太多了,我能回报的太有限了。”临别前,郝保全同志拉着笔者的手反复说的只有这一句话。看着老郝的背影,我在想,26年来,平凡的他忘却了自己所有的不平凡,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实实在在做人、兢兢业业做事。这是一个信念如磐石的巨人,是一面深深扎根在基层土地上的法官的旗帜!